由于頁巖氣集輸管線大多位于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(qū),因此在輸送含有CO2的濕氣時,采出水容易在集輸管道低洼處滯留,CO2和采出水中Cl-及微生物的存在使得集氣管道發(fā)生嚴重的內部點蝕,威脅頁巖氣生產系統(tǒng)的安全運行[1-3]。如威遠頁巖氣作業(yè)區(qū)自2017年起發(fā)生4起采氣管線穿孔,平臺地面集輸工藝管道出現17處刺漏穿孔,長寧頁巖氣田在2020年~2021年發(fā)生6條集輸管線穿孔,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。管道內腐蝕穿孔已嚴重威脅油氣集輸管道的安全高效運行[4-5]。加注緩蝕劑、殺菌劑是減緩頁巖氣集輸管線腐蝕較為經濟可靠的方法。同時隨著環(huán)保理念的發(fā)展,綠色緩蝕劑的開發(fā)需求變得十分迫切。MAJD等[6]發(fā)現罌粟提取物對金屬在酸性環(huán)境中具有優(yōu)異的緩蝕作用;陳松松等[7]研究表明質量分數為4%的苦丁茶提取物,在含3.5%(質量分數,下同)NaCl的飽和CO2腐蝕溶液中對N80碳鋼具有顯著的緩蝕作用。氨基酸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生物分子,在綠色緩蝕劑應用方面具有廣闊的發(fā)展前景。組氨酸酰胺類化合物同時具有咪唑啉環(huán)和酰胺鍵兩個吸附基團,與咪唑啉緩蝕劑相比,具有吸附性能更強的活性位點,因而其緩蝕劑分子具有更強的局部吸附能力。
筆者采用腐蝕浸泡試驗、電化學測試等對十六組氨酸酰胺緩蝕劑(16-ZA)在模擬南川頁巖氣地層采出水溶液(通入飽和CO2)中對L245(碳)鋼的緩蝕性能進行了評價。采用等溫吸附曲線分析了緩蝕劑在試樣表面的吸附機理。利用量子化學計算,分析了緩蝕劑分子的前線分子軌道分布、靜電勢等相關量子化學參數,并結合試驗結果,分析了組氨酸酰胺緩蝕劑的吸附行為與緩蝕機理。
1. 試驗
試驗材料為L245碳鋼,其化學成分(質量分數)為C 0.23%、Si 0.35%、Mn 1.3%、P 0.025%、S 0.015%、Fe 99.06%;腐蝕溶液為模擬南川頁巖氣采出地層水溶液,組成如下:20.57 g/L NaCl、1.34 g/L CaCl2、0.31 g/L MgCl2、0.04 g/L Na2SO4、1.11 g/L NaHCO3,采用分析純級試劑及去離子水配制。
由圖1可見,緩蝕劑分子中有咪唑啉環(huán)和酰胺兩種可向金屬提供電子的官能團,因此該類緩蝕劑在碳鋼表面將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。
腐蝕浸泡試驗按國標GB/T 35509-2017《油氣田緩蝕的應用和評價》進行,試驗時間為72 h。
電化學試驗采用三電極體系,參比電極為飽和甘汞電極(SCE),輔助電極為Pt電極,工作電極為L245鋼試樣。試驗前,試樣工作面經砂紙(800~1200號)逐級打磨,并用氮氣吹干。
向腐蝕溶液通入4 h CO2氣體以除去其中的氧氣,試驗過程中持續(xù)通CO2。將工作電極浸入腐蝕溶液1 h待開路電位基本穩(wěn)定后,依次進行電化學阻抗譜和極化曲線測試。電化學阻抗譜(EIS)測試的頻率為0.01~105 Hz,幅值為5 mV。極化曲線掃描速率為0.5 mV/s,掃描范圍相對開路電位的-0.25~0.25 V。所有試驗溫度均為50 ℃。
采用EV0 MA15型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試樣腐蝕后的表面微觀形貌。使用Gaussian 09W軟件,基于密度泛函理論(DFT)對緩蝕劑分子進行了結構優(yōu)化,獲得了緩蝕劑分子的前線分子軌道分布、靜電勢和福井函數等量子化學參數[8]??紤]到計算的時間成本和精度要求,選擇了B3LYP/6-311G(d,p)方法基組。
2. 結果與討論
2.1 腐蝕浸泡試驗
由表1可見:在未添加緩蝕劑的試驗溶液中,試樣發(fā)生了嚴重腐蝕,腐蝕速率高達0.320 mm/a,遠遠超過油田腐蝕控制標準。加入緩蝕劑后,試樣的腐蝕速率顯著下降,這表明該緩蝕劑具有良好的緩蝕效果,能夠滿足油田現場使用要求。隨著緩蝕劑用量的升高,緩蝕率明顯提高,且當緩蝕劑質量濃度為100 mg/L時,試樣的腐蝕速率低至0.016 mm/a,此時緩蝕率高達95.0%。
項目 | 質量濃度ρinh/(mg·L-1) | 腐蝕速率v/(mm·a-1) | 緩蝕率η/% |
---|---|---|---|
空白組 | 0 | 0.320 | — |
組氨酸酰胺緩蝕劑 | 10 | 0.033 | 89.6 |
20 | 0.022 | 93.3 | |
50 | 0.020 | 93.7 | |
100 | 0.016 | 95.0 |
2.2 電化學試驗
由圖2可見,隨著緩蝕劑量的升高,容抗弧直徑顯著增加,表明增加緩蝕劑的量可以增大緩蝕率。圖3為電化學阻抗譜的等效擬合電路,其中,Rs為溶液電阻,Rct為電荷轉移電阻,Rf為腐蝕產物膜電阻,CPE為常相位角元件,RL為電阻,L為電感。由表2可知,隨著緩蝕劑量的增加,Rct值顯著增大,表明緩蝕劑在金屬表面形成了均勻的緩蝕劑膜層,阻礙了試樣腐蝕的電荷轉移過程,抑制了試樣的腐蝕。